樸素邏輯作為行測判斷推理的難點,是考生們非常頭疼的題型,一方面源于題目本身邏輯性強,難度大;另一方面因為它出題形式比較靈活,沒有固定的解題思路。尤其當樸素邏輯題目中的條件“雜”“亂”沒有條理,需要同學們用“假設(shè)法”解題時,難度往往更大。
假設(shè)法是先假設(shè)某個條件正確或錯誤,再依據(jù)假設(shè)的情況進行推導(dǎo),若推導(dǎo)的結(jié)論與已知條件矛盾,則假設(shè)不成立。假設(shè)法一般適用于:題干中存在真假話問題且已知條件并無矛盾關(guān)系的題目中。一般偏向于從真話進行假設(shè),更容易判斷假設(shè)的正誤。
MVP學習網(wǎng)以下面兩道題為例,讓同學們感受一下這類題目的特點及假設(shè)法的運用:
有四個人,他們分別是小偷、強盜、法官、警察。第一個人說:“第二個人不是小偷?!钡诙€人說:“第三個是警察?!钡谌齻€人說:“第四個人不是法官。”第四個人說:“我不是警察,而且除我之外只有警察會說實話?!?/p>
如果第四個人說的是實話,那么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第一個人是警察,第二個人是小偷
B.第一個人是小偷,第四個人是法官
C.第三個人是警察,第四個人是法官
D.第二個人是強盜,第三個人是小偷
【核心解析】D。題干中四人的話有真有假,且并不存在矛盾關(guān)系,考慮使用樸素邏輯中的假設(shè)法。根據(jù)“第四個人說的是實話”可知,前三個人中,只有警察一個人說實話。因此警察是特殊身份,而其他三個人的話只有第二個人涉及了警察,可以由此進行推理。假設(shè)第二個人是警察,那么他說的是真話,則第二個人和第三個人都是警察,有兩位警察不符合題干,因此第二個人說假話,所以,第二個人和第三個人都不是警察,那么只能第一個人是警察。因為第三個人不是警察,所以第三個人也說假話,可知第四個人是法官。由第一個人說實話可知第二個人不是小偷,那么第二個人只能是強盜,第三個人是小偷。故本題選D。
警方在一起案件的偵破過程中,抓獲了甲、乙、丙三個犯罪嫌疑人。
甲說:“乙在說謊。”
乙說:“丙在說謊?!?/p>
丙說:“甲和乙都在說謊?!?/p>
由此可推知,三個人中說真話的是:
A.甲 B.乙 C.丙 D.都沒有
【核心解析】B。采用假設(shè)法。相較甲、乙二人,丙的話最特別,因此假設(shè)丙說真話,則甲和乙都說謊,而甲說“乙在說謊”,說明甲說的是真話,與前面假設(shè)得出的“甲在說謊”矛盾,因此,丙說謊。根據(jù)丙說謊,可知乙的表述正確,所以乙說真話。根據(jù)乙說真話,可知甲的表述錯誤,所以甲說謊。故本題選B。
綜上,雖然樸素邏輯的題目看著“很難”,但只要用對了方法還是能夠順利解出的,希望各位考生在今后學習中能夠針對此類題型多做練習,做題時能夠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從而在考試中能夠快速準確得出正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