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對行測詞句理解題都不陌生,當我們發(fā)現(xiàn)問法是“根據(jù)這段文字,……是指”的時候,那它考查的就是詞句理解題啦。那詞句到底要我們理解什么呢?其實這種題大概分為三個類型:指代詞理解題、非指代詞理解題以及句子理解題。做題的時候大概需要“三步走”:第一步,結合上下文找到與指定詞語、句子相關的內容;第二步,準確、全面理解概括和詞語、句子相關的內容;第三步,選出與指定詞語、句子理解最接近的一項。這樣我們就可以輕松得分啦。接下來MVP學習網通過兩道“指代詞理解”例題讓大家感受下。
跟石頭和金屬相比,木質砧板從表面上看也是硬邦邦一塊,可“內心”很柔軟,內部的植物纖維雖緊密排列,但仍有很多細微的空隙。這使它在受到劇烈沖擊時,內部結構發(fā)生彈性微調,既能避免與刀刃硬碰硬傷及刃口,又能吸收一部分沖擊力,不會讓刀刃在接觸板面的一剎那,由于反彈力過大而“劍走偏鋒”發(fā)生側滑,這在連續(xù)切割,比如剁餡、切絲時尤為明顯。
畫線句子中的“這”指的是木質砧板的:
A.外觀形態(tài)
B.材料來源
C.結構特點
D.制作工藝
【核心解析】C。本題考查對文段中指代詞的理解,解答本題要依據(jù)就近原則,明確“這”指代的是前文所述內容,對前文內容進行歸納概括即可以選出正確答案。第一步,找到劃線句子中的“這”。第二步,結合上下文來理解,指的是前文的內容“內部的植物纖維雖緊密排列,但仍有很多細微的空隙”,對于“緊密、排列、細微的空隙”概括準確的為結構特點,第三步,找到與概括內容表述一致的選項。C項表述正確。
環(huán)境保護主義是一種信念,是一種重建人與自然關系的強烈愿望。要實現(xiàn)這一愿望,就必須樹立一種自然共同體的意識,即將人類在共同體中的征服者角色,變?yōu)檫@一共同體中的普通一員。它暗含著對每個成員的尊敬,也包括對這個共同體本身的尊敬。只有樹立了這樣的一種道德意識,人們才有可能在運用其在這一共同體中的權利時,感到所負有的對這個共同體的義務。這不僅依賴對自然本質的科學理解,也依賴在了解基礎上建立起對自然的感情。
這段文字最后一句話中的“這”指的是:
A.熱愛自然的感情
B.重建人與自然關系的愿望
C.自然共同體意識的樹立
D.對自然共同體的義務
【核心解析】C。第一步,定位原文,“這”出現(xiàn)在最后一句。第二步分析語境,準確概括相關內容,尾句的“這”指的是前文的“只有樹立了這樣的一種道德意識”,那“這樣一種道德意識”指的也是前文的“自然共同體的意識”,所以尾句的“這”指代的內容是“樹立自然共同體的意識”。第三步,對比選項選出與概括內容最接近的一項,即C項。
詞句理解并不難,找準詞語南波萬,若想準確又無誤,理解概括最“值錢”。希望各位小伙伴掌握好此類型題的技巧,在考試時“一擊即中”!
小編推薦》》》
熱門推薦》》》【中公尊享會員:查看會員權益】
申論推薦》》》【申論補弱】【重要會議專項寫作素材】【天琦帶你學申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