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年-1851年)是19世紀英國最重要的浪漫主義畫家之一。
他以善于描繪光與空氣的微妙關系而聞名于世,尤其對水氣彌漫的掌握有獨到之處。他在藝術史上的特殊貢獻是把風景畫與歷史畫、肖像畫擺到了同等的地位。
透納是一位極富智慧的藝術家,這種智慧不僅體現(xiàn)在他的藝術天賦上,還體現(xiàn)在他獨特的做事風格上。用“聰明”一詞來形容他或許有些不夠準確,“比峨眉山的猴還鬼靈精怪”可能會更加貼切。
透納的藝術天賦到底有多高呢?
14歲的透納被破格招入了當時英國藝術的最高殿堂——皇家藝術學院;又因為出眾的畫技,在15歲時,透納就有作品被破格選入了美術學院舉辦的畫展;27歲時,透納又破格成為皇家藝術學院最年輕的正式會員。值得注意的是,透納大佬在藝術學院學的是水彩畫,他的油畫完全是自學的。
這就好比說14歲的中學生被清華北大破格錄取,然后大學上了一年,就發(fā)布了一篇核心期刊論文;同時還自學了個雙學位,27歲就成為了博導…
都說10個畫家9個窮,剩下的一個全靠家里的皇位繼承,但透納不,他一生都處在藝術市場的頂峰,因為他先畫受歡迎的東西,在得到名聲和財富后,才開始畫自己喜歡畫的東西。
《國會大廈》
我們所熟知的《水、蒸汽與鐵路》、《國會大廈》《暴風雨:漢尼拔和他的軍隊穿越阿爾卑斯山》等等都是他晚年的作品。
《暴風雨:漢尼拔和他的軍隊穿越阿爾卑斯山》
當時藝術學院的畫展,是將所有畫家的作品放在一個展廳里展出的。在展覽時,透納經常會另辟蹊徑(也可以說是一種小心機),當別的畫家都展出宏大題材的畫作時,透納就會提供一幅只畫了寥寥數(shù)筆的作品
相比之下,在千遍一律的題材下,突然出現(xiàn)一幅與眾不同的作品,就更吸引眼球了。也因為這些“小聰明”,透神童的作品一直保持著在藝術學院獨樹一幟的地位。
在那個時代,除了透納,還有一個風景畫牛人—康斯太勃爾,這兩人也可以說是相愛相殺的一對畫家選手,跟早早出名的透納相比,康斯太布爾算是屬于大器晚成的那一類了,他53歲才成為皇家藝術學院的正式會員,比透納整整晚了二十七年。仿佛就跟電影《李白》里的一樣…
透納和康斯太布爾都作為英國數(shù)一數(shù)二的風景畫家,他倆一直都在偷偷的相互較勁,據(jù)說還曾發(fā)生過一個有趣的故事:
《滑鐵盧大橋之開放》 康斯太布爾
1832年,康斯太布爾帶著他的作品《滑鐵盧大橋之開放》參加了藝術學院的畫展,而這件作品恰好被掛在透納的《烏得勒支市》旁邊。在畫展正式開始前,畫家們有三天的時間進行修改。
《烏得勒支市》
透納默默地站在康斯太布爾的畫作前良久,然后轉向自己的作品,在整幅呈現(xiàn)灰調的畫面上加上了一個紅色的浮標,毫無多言就離開了。
這個紅色的標志讓原本冷冽的畫面瞬間充滿生機,也使得旁邊的《滑鐵盧大橋之開放》顯得略顯笨拙。透納剛走,康斯太布爾便進入了畫廊?!八麃磉^了……”康斯太布爾注視著那個紅點說道,“……還留下了一記彈痕?!?/p>
這就仿佛說,抄作業(yè)的人考的分數(shù)比原者還高…不管怎么說,在2009年英國泰特美術館的《透納與大師們》展覽中,這兩幅畫在一百七十七年后又再一次重聚。
透納愛畫各種風暴,他筆下的風暴也總能給人驚心動魄的感覺。透納生活的那個年代,正是英國工業(yè)革命的時代。在當時,科學和藝術并沒有像現(xiàn)在分得那么清,科學家和藝術家常常在同一棟大樓里辦公。
《被拖去解體的戰(zhàn)艦無畏號》
這是透納表現(xiàn)工業(yè)革命的一幅比較重要的作品——《被拖去解體的戰(zhàn)艦無畏號》,這幅畫在英國絕對算得上國寶級的作品,因為它不僅是藝術,也是歷史。
透納早期的藝術創(chuàng)作以水彩畫為主,著重描繪英國的田園風光和古典建筑。隨著時間的推移,透納的藝術風格經歷了顯著的演變。他開始勇敢嘗試更大膽、更激進的色彩,創(chuàng)作出更為抽象和象征性的畫作。
在27歲成為皇家美術學院的會員后,作為獲此殊榮的最年輕藝術家,使他很快躋身上流社會,同時也讓他有機會接觸到當時英國最優(yōu)秀的藝術藏品。
話說風浪越大魚越貴,在他功成名就之時,一些批評者開始指責他的風格,認為他所描繪的景象“過于裝飾與輕浮”,之前跟他相互較量的康斯泰勃爾(Constable)更是直言不諱地批評透納的作品“變得越來越浮夸,愈發(fā)遠離自然”。
于是,透納開始反思并逐漸改變自己的藝術風格。他首次接觸到法國風景畫家克洛德·洛蘭的作品,深感震撼。洛蘭對光線的微妙把握讓透納折服,他坦言“難以模仿”,認為洛蘭的作品是風景畫的楷模,是風景畫的精髓。
在找到方向后,透納就開始暗戳戳地模仿和超越他的藝術榜樣,他的《狄多建設迦太基》Dido Building Carthage 1815 就是參考了洛蘭的《示巴女王登陸》,在1805年后的時間里,可以看出他采用了洛蘭式的視角來審視本土風光。
隨后,透納踏上了他的首次意大利之旅。這次旅行被認為是透納藝術風格的分水嶺,他的畫作開始追求一種詩意的風景,追尋光線和色彩的完美結合。他還認為:畫家只能描繪他所親眼所見,而詩人的想象卻是無邊無際的,他說他自己更傾向后者。此后他的許多作品里,光線和色彩都被用來傳達強烈的情感和深層的主題。
《示巴女王登陸》透納獨特的藝術風術史上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啟發(fā)了許多后世畫家,尤其以印象派的畫家為主,如莫奈、梵高、德拉克羅瓦等藝術家都曾從透納的作品中得到啟發(fā)。
《狄多建設迦太基》end
喜歡 請戳一戳在看注:圖文來自網(wǎng)絡,僅為交流分享,侵刪。
美術史知識大全藝術內容推廣計劃 :
如果你是藝術家?
歡迎通過圖文讓美術史君的粉絲們認識你!
如果你是藝術愛好者?
歡迎分享你的藝術趣聞與觀點、見解!
如果你是藝術機構?
歡迎分享你們的展訊和推薦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