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閨蜜群里有位媽媽吐槽:
現(xiàn)在的孩子真的是太難養(yǎng)了!
吃飯時,越不讓用手拿,孩子反而越喜歡直接用手抓;
畫畫時,越不讓在桌子上畫,結(jié)果墻上、桌子上,都被一通涂鴉;
玩玩具,越不讓他亂扔,結(jié)果客廳、餐廳、臥室……都被玩具占據(jù)
出門前,越催他快點,孩子越是故意磨磨蹭蹭……
結(jié)果每次都要大發(fā)脾氣,孩子才會稍微收斂一點!
但是,第二天依舊如此!!
我太難了!!!
越是不準,孩子越是偏要,不少父母都會經(jīng)歷這樣的痛苦階段。
寶寶從兩三歲開始,就變成唱反調(diào)專業(yè)戶:你說東,他偏往西;你問A,他就故意答B(yǎng)。一次兩次可能覺得好玩,天天如此,佛都有火!
學再多的「正面管教」也壓抑不住家長那蹭蹭上升的怒火!
明明發(fā)出了“不可以”的信號,反復告訴了很多次,為什么孩子就是聽不進去呢?
其實,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們早就對其進行了研究,研究結(jié)果表明:
在孩子的腦海中,住著一頭“白熊”,心理學上的“白熊效應(yīng)”可以解釋孩子們的對抗行為。
觸發(fā)“白熊效應(yīng)”,孩子更叛逆!
先來看這個實驗。
1987年,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韋格納(Daniel Wegner)做了一個簡單的“游戲”:
他把參與者分成2組。要求第一組在5分鐘內(nèi)不能去想白熊,第二組的人可以想任何東西,包括白熊,并且兩組人每次出現(xiàn)白熊的念頭時都要按一次鈴,以此來測量他們想起白熊的次數(shù)。結(jié)果,被告知不要想到白熊的人,按鈴的次數(shù)最多,這就是著名的“白熊實驗”。這個實驗說明,當我們有意壓抑想法時,反而越容易想更多;越想忘記,反而“記得”越清楚。也就是說,只要對方傳達了“不可以”——否定的一面,接收信息的人總是會向相反的方向——肯定的一面去思考。
這大概也能解釋,為什么大人越叫孩子不去做什么事,孩子越想做了。
不知道你是否聽說過一個有趣的例子:媽媽跟孩子說:“你去打一瓶醋,記住,可不是醬油?!卑肼飞希⒆酉耄哼?,是打醬油還是醋?到了商店,孩子跟老板說:“老板,打一瓶醬油~”
此外,這里還想分享一個技巧,可能在生活中比較常用。在我們緊張的時候,要跟自己說“放輕松”,而不要說“不緊張、不緊張“,因為越說不緊張,自己可能就越緊張。
自我意識不斷發(fā)展
孩子說不,并不是意味著叛逆。就好像我們大人說不一樣,他們是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最渴望的事應(yīng)該就是“自己做主”。
瑞士兒童心理專家讓.皮亞杰經(jīng)過觀察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
0~6歲的兒童,幾乎將他們?nèi)康臒崆楹妥⒁饬θ技性谧晕业慕?gòu)中。
恰恰是因為有了這種激情和全部投入,嬰兒才能形成自我、走出自我,才會塑造出我們所期望的創(chuàng)造力、幸福感、獨立性、意志力。
當孩子有了自我意識,就會非常堅持自我,這表明他們的意志在形成,他在表示我和你是有差別的。孩子逐漸發(fā)現(xiàn)自己和世界是分離的,于是悄悄有了自我意識。
有了自己的意圖,試圖擺脫外部世界的約束,試圖顯示自己的力量。
特別是孩子發(fā)現(xiàn)了語言的威力時,就會非常喜歡說“不”、“不要”。因為這能讓自己擺脫控制,表達自己的意愿。
所以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孩子開始跟你說“不”,是一件好事。
因為這就是成長。父母有了這個認知后,就能接受孩子的這種變化。
對于現(xiàn)代父母而言,我們都知道,在教育孩子時,不能使蠻力,要用巧勁,但是面對一個時時處處都愛說“不”,且不太能聽得懂道理的孩子,到底要怎么辦呢?
不妨試試這樣做!
1,把“否定句”變成“肯定句”
有時候不是孩子不聽話,可能是他的腦袋還不能夠完全按照指令來。當聽到禁止的命令,大腦會做兩件事:
第一步,構(gòu)建出一個畫面。比如要求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我們大腦中首先會出現(xiàn)白熊的形象。
第二步,才是否定。但對于孩子,一瞬間完成這兩件事情有點不容易,他們往往在大腦中自動過濾掉了“不要”、“別”這些否定的詞,只進行第一步。
如果你不想讓孩子做某件事,請一定不要對他說“別”“不要”這種負面詞語,而是要用你期望他做的事,替換它!
比如:
不準吃那么多糖→媽媽知道寶寶喜歡吃糖,可是糖吃多了牙齒會長小蟲子哦,我們今天只吃一顆好不好;
碗里不要剩飯剩菜→要把飯吃光光哦;
不許看電視了→媽媽知道寶寶喜歡看電視,但是看久了眼睛會壞掉,來跟媽媽一起畫畫吧;
“不要用勺子敲桌子!”→“不用時,要把勺子放在桌子上,讓它像小飛機一樣降落在你的旁邊。”
“不要跑!”→“走慢一點,想象我們跟小烏龜一樣!”
不能說謊聽見沒→誠實的孩子媽媽更喜歡哦;
不要在地上爬來爬去,多臟啊→讓我們?nèi)ゴ采戏钒?/span>
2,陳述事實,給孩子有限的選擇
生活中,一定要給孩子簡單又實在的決定權(quán)和選擇權(quán)!
逛超市時孩子非要買可樂和薯片,與其和孩子僵持,不妨說:
——今天我們不買可樂和薯片,但你可以決定我們買梨還是買蘋果。
兩樣都想要?
好吧!
用有限的選擇,替代大人的威脅和命令,孩子會感覺被尊重,從而少了一份來自父母的壓迫感,在父母的管教中,自然也愿意配合。
3,讓孩子參與日常生活:提升自我價值認同感
在日常生活中,別定性搗亂!給孩子價值感!
比如,收衣服時,給他兩件小衣服,讓他“幫忙疊”;做飯時,給他幾片蔬菜葉子,讓他“幫忙摘”;這樣孩子不僅生活技能得到提升,自尊自信水平也能得到提高!
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照顧自己,甚至照顧身邊的人,TA 會感受到自己是一個多么有能力的人。
他可以為家庭、為其他人貢獻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歸屬感和價值感,如此孩子也會減少與我們的對抗。
改變看問題的方式
即便做了很多努力,一些具有堅強意志的寶寶,仍然會讓我們心力交瘁。
不要期待事事寶寶都會配合,即使你使盡渾身解數(shù),事情的發(fā)展永遠不會像你想象的那樣順利。
不要因為寶寶的固執(zhí)和堅持而生氣,不要把這樣的行為定性為頑劣或者叛逆,而是當做寶寶固有的天性。
不要因為寶寶頻繁說“不”而情緒激動,這只會讓你和寶寶的關(guān)系更加對立……
改變孩子的第一步,是修煉父母自己,修煉我們看待問題的方式,和處理問題的智慧。
總是跟孩子說不,雖然我們是在否定這個事情本身,但否定的話說多了,孩子可能會覺得你是在否定他(這點非常非常重要)。在所有的交流中,否定、負面的內(nèi)容比例盡可能少一些,這樣也有利于孩子正確認知問題。就像對一個國家報道時總是國泰民安的,即使出現(xiàn)一兩起惡性事件,大家也容易客觀認知,而不會在大眾認知中形成不安全的印象。當我們充滿教養(yǎng)能量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你看到的不是孩子成長中的問題,而是助力孩子發(fā)展的機會,你會體驗到更多積極的情緒,你會更加有自信,有智慧,引導你的孩子朝著幸福和快樂的方向前進。
來源于公眾號:育兒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