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雜詩
清·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龔自珍是清代后期著名學者、詩人、思想家。他出生于仕宦之家,家里歷來做官的人有很多。他的祖父、父親也都是學者,都有一些著作。他的母親出身名門,是著名學者段玉裁的女兒。
龔自珍從小便受到非常好的教育,外祖父段玉裁對他也很欣賞,給予他很多指導、教誨。如此得天獨厚的家庭條件,為他日后的創(chuàng)作、治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們經(jīng)常能夠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特別有才華的人往往不會考試。龔自珍考進士的時候也是歷盡坎坷,屢試不第。一直到道光九年(1829年),他才中了進士。
后來做官時,由于他的個性比較孤傲,不太合群,對當時官場中的很多現(xiàn)象非常不滿,經(jīng)常感慨時事,還愛罵人,樹敵很多,所以官職就一直升不上去,政治上很難有作為。直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他厭倦了官場生活,于是辭去官職回家了。之后再過兩年,年紀還不大,逝世于江蘇丹陽。
從生平介紹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龔自珍的一些人格特點:志向很高,才華很高,但在當時的官場上不能得到很好的任用。他心氣非常高,對很多事情看得透,看不慣了就要罵,就要諷刺。他就是這么個慷慨激昂的人物。
龔自珍生活的年代,清朝已經(jīng)到了晚期。喪權(quán)辱國的鴉片戰(zhàn)爭,是在1840年以后展開的,中國從此陷入漫長的屈辱史。龔自珍去世的時候是1841年,基本生活在悲慘時代之前。我們常說一句話,叫“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1840年以后的種種災難,在此之前很早就暴露出原因了。龔自珍對當時整個清朝的衰敗局面、官場的萎靡不振,感到非常痛恨。
龔自珍寫的《己亥雜詩》,數(shù)量非常多,共315首。己亥是1839年,距離龔自珍去世已經(jīng)不遠。這一年,龔自珍辭官回家。辭官之后,心中很多牢騷也就一下子迸發(fā)出來了:我不跟你們玩了,我可以想怎么罵就怎么罵了!于是一口氣洋洋灑灑寫了三百多首詩。
這里面反映的社會問題非常豐富,比如“昏聵”的官吏,腐敗的軍隊,衰退的經(jīng)濟,沉重的賦稅,等等。
這首詩中的名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我們常聽到有人引用。龔自珍為什么要“勸天公”呢?這里有個背景。詩后面有一段詩人自己的注釋。古人寫詩,有時候會主動說明創(chuàng)作背景,免得別人胡猜。龔自珍自注說:“過鎮(zhèn)江,見賽玉皇及風神、雷神者,禱祠萬數(shù),道士乞撰青詞。”
他辭官回家,到鎮(zhèn)江的時候看到一個風俗活動,即賽神會。什么是賽神會?簡而言之就是用各種儀式來迎接神靈。他看見百姓在迎接玉皇、風神、雷神,參加祭祀的人非常多。主持祭祀的當然是一些宗教人士,即道士。道士覺得龔自珍這么有名氣,文才這么好,就請他幫忙寫一段“青詞”。什么是青詞呢?就是道士獻給神靈的祝文。這些文字是用紅色的墨寫在青藤紙上,所以叫青詞。
上面這段自注,與詩歌正文之間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呢?至少有兩點。一個是“九州生氣恃風雷”,道士要祭祀神仙,其中就有風神和雷神,所以說“恃風雷”。另一個關(guān)聯(lián)點是“天公”,除了祭祀風神、雷神,還要祭祀玉皇,也就是“天公”。由此我們知道,龔自珍參加或者觀看了這次祭祀儀式,看到很多人非常虔誠地向神靈祈福,他也就跟著祈福。但是,他不是為自己升官發(fā)財、娶妻生子來祈福,而是為了全中國祈福。也就是說,龔自珍寫詩是想向老天祈求救國的藥方、救國的人才。這是他當時心境的真切寫照。
“九州生氣恃風雷”,顯然是從賽神會中的神仙形象受到啟發(fā)?!熬胖荨笔鞘裁匆馑迹恐袊胁糠浅9爬系臅小渡袝?,里面有一篇《禹貢》,這篇文章把全國分成了九個州。后來人們就用“九州”來泛指全中國?!吧鷼狻?,這個詞今天還在使用,就是生機、活力的意思。“恃風雷”的“恃”,就是倚仗、依靠。賽神會上,人們希望靠著風神、雷神的幫助獲得某種福報,獲得某種生命力,于是龔自珍就此發(fā)揮聯(lián)想:我們?nèi)袊惨揽匡L神、雷神的力量才能振作起來。他希望大清國不要再死氣沉沉了,應該有人率先振作,引領新風氣。
為什么要提出這樣的愿望呢?下面一句交代了,“萬馬齊喑究可哀”。這么多馬,全部都啞了?!班场本褪菃?,比喻非常沉悶的清代社會。大家都沒有理想壯志,活得萎靡,活得腐敗?!熬靠砂А?,這話說得非常沉重?!熬俊本褪钱吘?、終究。意思是說,“萬馬齊喑”實在是太可悲了!可見,龔自珍對于時局、社會的態(tài)度,是多么的不滿和憤慨!
社會死氣沉沉怎么辦?眼前這些祭祀的人們,將希望全部寄托給天公,那么龔自珍也向天公提出一個愿望,即“我勸天公重抖擻”。他說天公啊天公,請你振作精神。振作精神干什么呢?“不拘一格降人才”。注意,“降”的意思就是降生、創(chuàng)造?!案瘛?,有方法的意思,也有格式、類型的意思。他向天吶喊:老天啊老天,請求你給我們這個國家?guī)砀嗟娜瞬虐?!不管用什么方法,請你高抬貴手,讓人才能夠大批涌現(xiàn)吧!而且我希望,這些人才不要只有一種類型,而是多種多樣,多才多藝,多多益善??!
慷慨激昂的龔自珍,想向老天祈求救國的藥方、救國的人才。
從最后這句吶喊我們得知:一方面,在當時的清代社會,很多像龔自珍這樣的人才是得不到重用的,會被很多規(guī)矩、勢力所束縛、壓制;另一方面,國家的各行各業(yè)都萎靡不振,都迫切需要人才。很顯然,龔自珍是用“天公”來比喻皇帝,希望皇帝能夠重視培養(yǎng)人才,廣泛任用賢才,挽救國家的衰敗之勢。
龔自珍對于人才的渴望,對于皇帝能夠重視人才的向往,是貫穿他一生的。他曾寫過一封《上大學士書》,里面說:“自古及今,法無不改,勢無不積,事例無不變遷,風氣無不移易,所恃者,人才必不絕于世而已?!贝蟾乓馑际钦f,從古到今,很多人都希望變革法律,造就時勢,變遷制度,改善風俗,應該靠什么去實現(xiàn)這一切呢?依靠的就是人才。只有連綿不斷、前赴后繼的人才,才能改變時局、振興國家。此種迫切愿望,在《己亥雜詩》中迎來了劇烈的爆發(fā),于是誕生了名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事實上,龔自珍在《己亥雜詩》中常常表達這樣的愛國深情?!都汉ルs詩》還有一首也非常有名,因為也有一個名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边@首詩沒有那么激昂慷慨,寫得很溫柔,但是溫柔中又包含了一種博大和悲憫的奉獻精神。
他的意思是,我雖然走了,雖然離開京城、離開官場了,但對于朝廷、皇上、百姓蒼生,我仍然非常牽掛,就像落花離開了樹枝會繾綣不舍。落花不是無情之物,粉身碎骨之后會化作春泥,還能繼續(xù)滋養(yǎng)花朵。我也是如此,哪怕死了,也要用我的文章、詩歌乃至靈魂,滋養(yǎng)我的國家,滋養(yǎng)我的人民。這種獻身改革、為國效力、至死不渝的精神,是龔自珍身上最耀眼的光芒。
己亥雜詩(其五)
清·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