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多家長聊過游學,很多家長給我的反饋是,游學的意義不大:一共十天半個月,根本不可能有用,全是坑。
如果說你指望通過十天半個月的游學給孩子的英語水平來一個質的飛躍,或者是能夠讓孩子學到先進的知識理念和體系,那么游學確實是不太可能實現(xiàn)的,因為游學的意義不在于此,今天來聊一下游學的意義是啥
一、認識世界 提高自信
之前和教授交流過,他們對中國孩子的印象是啥?普遍印象是謙虛、低調、但是缺乏自信和創(chuàng)造力。
通常情況下中國學生會是整個團體中最安靜低調的那一個。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外國的孩子更活躍更喜歡表現(xiàn)自我。
授課方式的不同導致了,西方的教育方式更多是小組討論的形式而非強調紀律的填鴨。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孩子擺脫英文發(fā)音障礙之后也會慢慢的在老師和同學的鼓勵下變成一個組長或者是主導者。
突破心理障礙之后對于世界的全新認知才是最重要的。
我希望孩子們接觸世界之后的一句話是“原來我也很厲害的”
溝通是雙向的,當孩子認知世界,世界也會豁然開朗不是嗎?
二、擺脫依賴 學會獨立
對于剛剛出去的和已經出去很久的孩子,答案是截然不同的。
通常情況下,剛出去的孩子的答案是“還可以”,而出去很久的孩子反而是“很想”。
之所以是這樣,是因為孩子正在慢慢試著擺脫依賴,建立自己獨立的能力,這個“還可以”就是一種心理變化的過程。
離開了父母的羽翼,這就需要他們自己去解決一些問題,推動自己去主動和別人結交,尋求幫助,不要小看孩子交朋友的能力。
至于家長,我建議擺脫分離的焦慮感,如果孩子向你們尋求幫助,可以提供建議但是不要代勞,只有擺脫了心理依賴才是長大。
三、挖掘潛能 學會合作
可能很多孩子在國內已經很優(yōu)秀,但是優(yōu)秀的定義不一樣,去看國外外的牛人們,學習一下別人的長處,順便挖掘一下自己短板的潛能,也不是壞事。
知識全面,邏輯性強,寫作能力強,這是我覺得國外的孩子比國內的孩子優(yōu)勢的地方。
而中國的學生往往在數(shù)理化的科目上比同齡的外國孩子要厲害,在輔導同學的課程中,自己所不了解的表達能力和領導氣質也得到了提升。
同時,因為中國孩子普遍的兄弟姐妹缺失導致的團隊意識淡薄也可以得到很大鍛煉,一起出游,一起合作項目,甚至一起做飯等。
四、遵從內心,完成自我
曾經機緣巧合認識了一個學習歌劇表演專業(yè)的學生,我曾經和她交流過為什么要選擇這個專業(yè),基本上沒有可能成名或者有大的發(fā)展。
她的回答讓我記憶猶新,“我喜歡啊。”
是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是最重要的。
如果有能力和時間,建議父母鼓勵孩子參與盡量多的主題課程,像動物、科學、藝術、廚藝、自然、工程、科技、體育和音樂舞蹈等。
在確定世界觀的時間,讓孩子去觸摸這個世界。
世界會回饋給孩子激情與興趣。
“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p>
將來他若可以從容淡定地做自己熱愛的事情,過自己喜歡的生活,定會感謝年少時代有這樣的機會走出世界,走進內心。
世界上的風景很多,留給我們的時間卻很少。
聽別人說得再多,都不如自己親自去看一看,來得更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