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1日,軟科正式發(fā)布了2018年全球體育類院系學術排名,我國內(nèi)地共有上海體育學院、北京大學運動醫(yī)學研究所、北京體育大學、首都體育學院、天津體育學院和武漢體育學院6個單位上榜。
“軟科全球體育類院系學術排名”是軟科2016年開始推出的首個全球專門類院系排名。長期以來,體育、藝術、音樂等??聘咝5谋容^多在同類院校之間進行?!败浛迫蝮w育類院系學術排名”嘗試打破被排名對象的界限,掃描了全球學術表現(xiàn)領先的體育院校以及設有體育類院系的綜合性高校,利用客觀指標和第三方數(shù)據(jù)對它們在同一標準下進行了排名。
在今年的排名中,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運動與營養(yǎng)系和運動醫(yī)學研究所)憑借其在科研總體規(guī)模和高水平成果上的顯著進步,首次奪得世界第一的桂冠,挪威體育學院列居世界第二。
全球十強高校中,綜合性大學的體育院系占據(jù)主導地位,專門類體育院校僅有排在第2名的挪威體育學院。丹麥、澳大利亞、英國的體育類院系在排名中表現(xiàn)出色,它們在世界前十名中各占據(jù)兩席。
2018年軟科全球體育類院系學術排名中,全球共有37個國家300所高校的體育類院系榜上有名,其中有17所為專門類體育高校。入圍榜單的綜合性大學體育類院系包括運動系、體育學院、體育與運動科學學院、健康與運動科學系、人體運動學院、健康與運動科學學院等。
總體而言,歐洲高校在排名中優(yōu)勢明顯,歐洲體育類院系有11所躋身全球前二十名,有43所入圍全球百強,總計共有134所體育類院系進入榜單。美洲地區(qū)體育類院系上榜全球前二十名的數(shù)量為5所,入圍百強的數(shù)量達35所(見下圖)。按國別統(tǒng)計,美國以多達75所的上榜高校數(shù)量再次名列榜首,依舊是全球體育院系整體實力最強的國家。
區(qū)域
前20名
前100名
前200名
前300名
歐洲
11
43
96
134
美洲
5
35
67
113
亞太
4
21
35
50
非洲
-
1
2
3
總計
20
100
200
300
2018年軟科全球體育類院系學術排名中,我國內(nèi)地共有6所高校上榜,上海體育學院位列世界百強,北京大學的運動醫(yī)學研究所排在世界第151-200名。首都體育學院與武漢體育學院首次上榜,位于世界第201-300名。國內(nèi)的體育科學研究方興未艾,體育科研正在蓬勃發(fā)展的上升階段,上海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大學和天津體育學院在國際合作論文比例上表現(xiàn)出彩,展示了我國體育類院系與國外高校之間活躍的學術交流與科研國際合作。
我國港臺地區(qū)共有7所高校上榜,排名表現(xiàn)最好的是香港中文大學的運動科學與體育系,排在世界第101-150名之間。
2018年全球體育院系學術排名(300強)
排名
院系
總分
1
哥本哈根大學
運動與營養(yǎng)系運動醫(yī)學研究所
100
2
挪威體育學院
挪威體育學院
87.1
3
迪肯大學
運動與營養(yǎng)科學學院體育運動與健康系
86.8
4
拉夫堡大學
體育、運動與健康科學學院
80
5
昆士蘭大學
人體運動與營養(yǎng)科學學院
71.6
6
南丹麥大學
運動科學與臨床生物力學系
68.1
7
卡爾加里大學
運動學院
67.5
8
維羅納大學
運動科學學院體育與健康研究中心
67.3
9
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學院
61.5
10
根特大學
運動與運動科學系
61
11
南卡羅來納大學-哥倫比亞
運動科學系
酒店,零售與體育管理系
體育與運動訓練系
60.7
12
維多利亞科技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學院健康與運動研究所
60
13
魯汶大學
運動與康復學院
59.9
14
科隆體育大學
科隆體育大學
58.9
15
伯明翰大學
體育、運動與康復科學學院
57.8
16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
人體運動科學系
57.6
17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
運動與社區(qū)衛(wèi)生系娛樂、運動與旅游系
57.2
18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麥克蓋文運動醫(yī)學中心
健康與運動科學學院
運動學院
57
19
拉瓦爾大學
運動系
51.5
20
西澳大利亞大學
運動科學與健康學院
51
21
埃迪斯科文大學
運動與健康科學學院
50.4
22
佛羅里達大學
應用生理學與運動學系旅游,娛樂與體育管理系
50.1
23
墨爾本大學
健康,運動與運動醫(yī)學中心
49.2
24
約克大學(多倫多)
運動與健康科學學院
48.8
25
圣保羅大學
體育學院
48.6
26
澳大利亞天主教大學
運動科學學院
47.6
27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
人體運動科學中心運動科學系
47.2
28
馬斯特里赫特大學
人體運動科學系
47.1
29
于韋斯屈萊大學
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
45.8
29
華盛頓大學-西雅圖
骨科與運動醫(yī)學系
45.8
31
格羅寧根大學
人體運動科學系運動醫(yī)學系
44.8
32
麥克馬斯特大學
運動系
44.6
33
西蒙弗雷澤大學
生理學與運動學系
44.3
34
波爾圖大學
體育學院
43.5
35
伊利諾大學-芝加哥
運動與營養(yǎng)學系
43.1
36
布魯塞爾自由大學
體育與物理治療學院
42.6
37
慕尼黑工業(yè)大學
骨科與運動醫(yī)學系體育與健康科學系
42.3
38
紐卡斯爾大學(澳大利亞紐卡斯爾)
應用體育科學與運動實驗室體育運動與營養(yǎng)研究中心
42.2
38
阿爾伯塔大學
體育與娛樂學院
42.2
40
匹茲堡大學
健康與運動系運動醫(yī)學與營養(yǎng)學系
41.8
41
多倫多大學
運動與體育學院
41.5
42
滑鐵盧大學
運動系
41.2
43
昆士蘭科技大學
運動與營養(yǎng)科學學院人體運動研究學院
40.8
44
俄亥俄州立大學-哥倫布
運動醫(yī)學中心運動訓練系
39.5
45
渥太華大學
人體運動學院
39.1
46
奧克蘭理工大學
體育與娛樂學院
37.9
46
薩拉戈薩大學
健康與運動科學學院
37.9
48
皇后大學
運動與健康研究學院
37.2
49
開普敦大學
運動科學與運動醫(yī)學科
36.6
50
格拉納達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學院
36.2
51
奧胡斯大學
運動科學系
52
布魯內(nèi)爾大學
健康與運動科學學院人體表現(xiàn)、運動與康復中心
53
卡迪夫城市大學
體育學院
54
科庭大學
物理療法與運動科學學院
55
東卡羅來納州立大學
運動系
56
里約熱內(nèi)盧聯(lián)邦大學
體育學院
57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
營養(yǎng),食品與運動科學系體育管理系
58
格里菲思大學
旅游,體育與酒店管理系物理治療與運動科學學院
59
愛荷華州立大學
運動系
60
卡羅林斯卡學院
斯德哥爾摩運動創(chuàng)傷研究中心肌肉骨骼運動損傷研究中心
61
曼徹斯特城市大學
運動科學系人體運動與健康研究中心
62
麥吉爾大學
運動與體育系
63
瑞典中部大學
瑞典冬季運動研究中心
64
默多克大學
脊椎按摩療法與運動科學學院心理學與運動科學學院
65
南洋理工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學術組
66
西北大學(埃文斯頓)
物理治療與人體運動科學系
67
挪威科學技術大學
神經(jīng)醫(yī)學與運動科學系 K.G. Jebsen運動醫(yī)學中心
68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大學城
運動系
69
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
體育與運動醫(yī)學中心
70
拉什大學
運動醫(yī)學科
71
上海體育學院
上海體育學院
72
瑞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
瑞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
73
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學院
人體運動科學與運動研究所
74
德州農(nóng)工大學
健康與運動系
75
奧克蘭大學(新西蘭)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76
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運動與健康教育系
77
都柏林大學學院
體育與健康研究所
78
巴塞爾大學
體育,運動與健康系
79
貝德福德大學
運動科學學院
80
布里斯托爾大學
運動,營養(yǎng)與健康科學中心
81
康涅狄格大學-斯道思
運動系
82
??巳卮髮W
體育與健康科學系
83
哥德堡大學
食品,營養(yǎng)與運動科學系
84
洛桑大學
運動科學研究所
85
利默里克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86
里斯本大學
人體運動學院
87
密歇根大學-安娜堡
運動學院
88
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
營養(yǎng)與運動生理學系
89
尼斯-索菲亞綜合理工學院
運動科學學院骨科與運動創(chuàng)傷系
90
奧塔哥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學院
91
匈牙利體育大學
匈牙利體育大學
92
南加州大學
生物運動機能學與物理治療科
93
悉尼大學
運動科學系運動健康研究組
94
悉尼科技大學
休閑體育與旅游學院體育與運動組
95
筑波大學
健康與運動科學學院
96
圖賓根大學
運動科學研究所
97
阿爾斯特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研究所體育學院
98
胡弗漢頓大學
運動與人類科學研究所
99
早稻田大學
運動科學學院
100
西安大略大學
運動學院
101
薩洛尼卡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學院
102
威爾士班戈大學
體育健康與運動科學學院
103
新澤西學院
健康與運動科學系
104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
健康與運動科學系
105
巴拉那聯(lián)邦大學
體育系
106
南里奧格蘭德聯(lián)邦大學
體育系
107
澳大利亞聯(lián)邦大學
澳大利亞運動創(chuàng)傷與預防研究中心人體運動與運動科學院
108
順天堂大學
健康與運動科學系運動學中心
109
堪薩斯州立大學
運動系
110
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
體育與運動科學研究所
111
梅西大學
體育與運動學院
112
密歇根州立大學
運動系
113
諾森比亞大學
體育與康復系
114
馬德里理工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學院
115
普渡大學-西拉法葉
健康與運動系
116
薩爾大學
體育與預防醫(yī)學研究所
117
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
體育系
118
斯旺西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119
香港中文大學
運動科學與體育系
120
愛丁堡大學
體育與健康科學研究所
121
佐治亞大學
運動系
122
羅馬大學-古羅馬廣場
人體運動與運動科學系
123
阿哥德大學
健康與運動科學學院
124
拜羅伊特大學
運動科學系
125
布萊頓大學
體育與服務管理學院
126
布爾格尼大學
運動科學學院
127
堪培拉大學
體育與運動研究所國家運動研究中心
128
中央蘭開夏大學
體育學院體育,旅游與戶外學院
129
特拉華大學
運動與應用生理學系
130
弗萊堡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研究所
131
卡爾·弗朗岑斯格拉茨大學
運動科學研究所
132
赫爾大學
體育,健康與運動科學系
133
因斯布魯克大學
運動科學系
134
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
運動系
135
明尼蘇達大學-雙城
運動學院
136
蒙特利爾大學
運動系
137
波茨坦大學
訓練與運動科學系
138
普里莫斯卡大學
運動研究所
139
魯昂大學
運動科學學院
140
薩爾茨堡大學
運動科學系
141
南澳大學
運動,營養(yǎng)與活動聯(lián)合研究中心
142
斯特靈大學
健康科學與運動學院
143
陽光海岸大學
健康與運動科學學院
144
色薩利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145
杜羅大學
運動科學,健康與人類發(fā)展中心運動科學與健康系
146
猶他大學
運動科學系
147
維多利亞大學
運動科學,體育與健康教育學院
148
西蘇格蘭大學
運動科學學院
149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
運動系
150
西弗吉尼亞大學
運動與運動科學院運動生理學部
151
奧本大學
運動系
152
布魯克大學
運動系運動管理系
153
查爾斯特大學
運動科學,體育與健康學院
154
里昂第一大學
運動研究與創(chuàng)新中心
155
考文垂大學
生物分子與運動科學系
156
邊山大學
運動系
157
海德堡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研究所
158
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
運動系
159
詹姆斯庫克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研究所
160
利茲城市大學
卡內(nèi)基體育學院
161
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學-巴吞魯日
運動系
162
紐芬蘭紀念大學
人體運動與娛樂學院
163
雅典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學院
164
臺灣體育大學
臺灣體育大學
165
帕拉茨基大學
體育學院
166
北京大學
運動醫(yī)學研究所
167
立命館大學
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
168
圣瑪麗大學-特威克南
體育,健康與應用科學學院
169
瑞士聯(lián)邦體育學院
瑞士聯(lián)邦體育學院
170
坦普爾大學
運動系體育,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
171
新墨西哥大學-阿爾伯克基
健康與運動科學系
172
懷卡托大學
運動與休閑研究系
173
卡的斯大學
體育系
174
帕布羅·德奧拉韋德大學
體育學院
175
隆德里納州立大學
體育中心
176
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
運動與營養(yǎng)科學系
177
倫敦大學學院
運動科學與健康研究所
178
拉科魯尼亞大學
運動科學與體育學院
179
阿肯色大學-菲耶特維勒
健康,人體表現(xiàn)與娛樂系
180
貝拉英特拉大學
運動科學系
181
伯爾尼大學
運動科學研究所
182
波鴻大學
運動科學學院
183
巴西利亞大學
體育學院
184
卡斯迪亞拉曼查大學
運動科學學院
185
中佛羅里達大學
運動生理與健康研究所
186
科英布拉大學
運動科學與體育學院
187
艾塞克斯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中心
188
格林威治大學
運動科學與人體機能表現(xiàn)研究中心
189
肯特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學院
190
盧布爾雅那大學
體育學院
191
馬里蘭大學-大學城
運動系
192
密西西比大學-牛津
健康,運動科學與體育管理系
193
內(nèi)布拉斯加大學-奧馬哈
健康,體育與娛樂學院
194
尼什大學
體育學院
195
俄克拉荷馬大學-諾曼
健康與運動科學系
196
普瓦捷大學
運動科學學院
197
比勒陀利亞大學
運動醫(yī)學系
198
臺北市立大學
體育學院
199
巴斯克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學院
200
薩格勒布大學
運動學院
201
阿巴拉契亞州立大學
健康,休閑與運動科學系
202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運動與健康系運動系
203
馬德里自治大學
體育,運動與人體運動系
204
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體育大學
205
楊百翰大學-普羅沃
運動科學系
206
加州州立大學富爾頓分校
運動系
207
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
運動系
208
卡米洛·何塞·塞拉大學
運動科學研究所
209
首都體育學院
首都體育學院
210
巴西利亞天主教大學
體育碩士研究項目
211
布拉格查爾斯大學
體育學院
212
塞薩斯德謨克里特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213
東田納西州立大學
運動科學系運動,休閑與運動科學系
214
馬德里歐洲大學
運動科學學院
215
米納斯吉拉斯聯(lián)邦大學
體育學院
216
圣卡塔琳娜州聯(lián)邦大學
體育中心
217
維索薩聯(lián)邦大學
體育系
218
格但斯克體育大學
格但斯克體育大學
219
佐治亞南方大學
健康與運動學院
220
佐治亞州立大學
運動與健康系
221
法蘭克福大學
運動科學研究所
222
北海道大學
運動醫(yī)學與關節(jié)重建系
223
香港浸會大學
體育系
224
伊利諾伊州立大學
運動與娛樂學院
225
華沙畢蘇茨基體育學院
華沙畢蘇茨基體育學院
226
勞倫森大學
人體運動學院
227
林肯大學(新西蘭)
旅游,體育與社會系體育與運動科學學院
228
立陶宛體育大學
立陶宛體育大學
229
密德薩斯大學
倫敦運動研究所
230
密西西比州立大學
運動系
231
臺灣成功大學
體育,健康與休閑研究所
232
鹿屋體育大學
鹿屋體育大學
233
臺灣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
234
日本體育大學
日本體育大學
235
諾丁漢特倫特大學
體育,健康與運動表現(xiàn)提升研究中心
236
奧爾特多米尼大學
人體運動科學系物理治療與運動訓練學院
237
俄勒岡州立大學
營養(yǎng)與運動科學系運動學項目
238
牛津布魯克斯大學
體育與健康科學系
239
卡塔爾大學
運動科學項目組
240
首爾國立大學
體育系
241
松恩-菲尤拉訥學院
教師教學與運動學院
242
史丹福郡大學
體育,健康與運動研究中心
243
雪城大學
運動科學系
244
德克薩斯技術大學
健康,訓練與運動科學系
245
香港教育大學
健康與體育系
246
卡托維茲體育學院
卡托維茲體育學院
247
阿拉巴馬大學
運動系
248
孟斐斯大學
健康與運動科學系
249
德克薩斯大學-圣安東尼奧
健康與運動系
250
天津體育學院
天津體育學院
251
加那利群島拉斯帕爾馬斯大學
體育系
252
萊昂大學
體育系
253
佩洛塔斯聯(lián)邦大學
體育學院
254
馬努巴大學
體育高等研究所
255
雷恩第二大學
運動與健康科學實驗室
256
馬來亞大學
體育中心
257
貝爾格萊德大學
體育學院
258
坎皮納斯州立大學
體育學院
259
切斯特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260
奇切斯特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261
埃武拉大學
體育與健康系
262
埃斯特雷馬杜拉大學
運動科學學院
263
格魯斯特大學
體育與運動學院
264
耶拿大學
運動科學研究所
265
堪薩斯大學-勞倫斯
健康,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266
肯塔基大學
運動與健康系
矯正與運動醫(yī)學系
運動員訓練科
267
萊斯布里奇大學
運動與體育系
268
林肯大學(英國)
體育與運動學院
269
馬尼托巴大學
運動與娛樂管理學院
270
明斯特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研究所
271
莫夕亞大學
運動科學學院
272
內(nèi)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
運動與營養(yǎng)科學系
273
北卡羅萊納-夏洛特分校
運動系
274
北卡羅來納大學格林波若分校
運動系
275
北德克薩斯州大學
運動,健康與娛樂系
276
北科羅拉多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學院
277
諾維薩德大學
運動與體育學院
278
伯南布哥州大學
體育學院
279
樸次茅斯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280
里賈納大學
運動與健康研究學院
281
羅德島大學
運動系
282
索爾福德大學
運動科學與物理療法部
283
薩斯喀徹溫大學
運動學院
284
謝布魯克大學
運動科學學院
285
南佛羅里達大學
矯正與運動醫(yī)學系體育與運動科學學院
286
斯普利特大學
運動學院
287
什切青大學
體育與健康系
288
塔爾圖大學
運動教學與教練研究所
運動科學學院
運動機理與物理療法研究所
289
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
娛樂與運動研究系
290
巴倫西亞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學院
291
維也納大學
運動科學與大學運動中心
292
維戈大學
教育與運動科學學院
293
弗吉尼亞大學
運動員訓練系
294
溫莎大學
運動系
295
威斯康星大學-拉克羅斯
運動科學系
296
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
運動系
297
伍斯特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研究所
298
懷俄明大學
運動與健康系
299
威爾弗里德·勞雷爾大學
運動與體育系
300
武漢體育學院
武漢體育學院
* 排名相同的院系按學校英文名稱字母順序排列。
排名方法解讀
排名對象
軟科全球體育類院系學術排名的對象為全球設有體育院系且這些體育院系的科研規(guī)模達到一定程度的大學。通過對Web of Science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Sports Science 以及Hospitality, Leisure, Sport & Tourism兩個學科文獻的作者地址進行清理得到一批有一定科研規(guī)模的體育類院系名單。體育類院系的判定關鍵字包括kinesiology, sport sciences, fitness, physical education, human kinetics, exercise等。對初步篩選得到的院系名稱,通過學校網(wǎng)站進行核查確認。最終得到一份包括372所大學和下屬約400余個體育院系的名單,作為排名對象。
排名指標與權重
軟科全球體育類院系學術排名選擇論文數(shù)(PUB)、論文被引次數(shù)(CIT)、篇均被引次數(shù)(CPP)、Top25%期刊發(fā)文數(shù)(TOP)、國際合作論文比例(IC)五個指標對全球體育類院系的學術表現(xiàn)進行排名。
首先計算院系在每項指標上的得分,具體為院系在一項指標上的數(shù)值除以該項指標的最大值乘以100。然后將院系在各項指標上的得分乘以該指標權重系數(shù)后,進行累加得到該院系總分,再令總得分最高的大學為100分,其它院系按其與最高值的比例得分。各指標權重系數(shù)及定義如下:
指標中文名稱
指標代碼
權重
論文數(shù)
PUB
20%
論文被引次數(shù)
CIT
20%
篇均被引
CPP
25%
TOP25%期刊發(fā)文數(shù)
TOP
25%
國際合作論文比例
IC
10%
指標定義與統(tǒng)計方法
論文數(shù)指過去五年(2013-2017)院系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Article和Review發(fā)文總數(shù)。論文是科研活動成果的重要形式,發(fā)表論文的數(shù)量多少體現(xiàn)了院系科研活動的規(guī)模大小和國際顯示度。
論文被引次數(shù) 指過去五年(2013-2017)院系發(fā)表論文的總被引次數(shù)。論文被引次數(shù)用來測量院系科研成果的總體影響力。
篇均被引篇均被引指院系發(fā)表論文的篇均被引用頻次。該指標用來測量一所院系的平均論文影響力。
Top25%期刊發(fā)文數(shù)指過去五年(2013-2017)院系在影響因子前25%期刊的發(fā)文總數(shù)。該指標用來測量院系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數(shù)量。
國際合作論文比例指過去五年(2013-2017)院系發(fā)表的論文作者地址欄中有國外機構地址的論文比例。該指標用來測量院系科研的國際合作程度。